【游庭皓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0603觀點整理】2025年6月全球製造業PMI觀察:台幣政策、美股動能與韓國政局變化

本文整理自《早晨財經速解讀》2025年6月3日節目內容,由游庭皓主持。近期全球多國相繼公布5月份製造業PMI數據,各國經濟動能與股市情緒也隨之變化。從美中貿易談判動向到新興市場套利潮,台灣央行匯率政策到韓國政局轉變,投資人可從多面向掌握市場風險與機會。

【游庭皓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0603觀點整理】2025年6月全球製造業PMI觀察:台幣政策、美股動能與韓國政局變化
Photo by carlos aranda / Unsplash

全球製造業PMI數據出爐:投資人該如何解讀?


美國:股市穩中有觀望,散戶撐起行情

美國三大指數周一收紅,標普500與道瓊持續逼近歷史高點,但機構與對沖基金的買盤意願偏低,近期上漲主力以散戶為主。雖然企業獲利(EPS)表現超預期,帶動本益比下滑,形成低基期優勢,但市場資金仍偏保守。

製造業PMI數據分歧

  • 標普製造業PMI上升至52(自2月以來新高),
  • ISM製造業PMI下滑至48.5(低於市場預期),
    此現象反映部分企業因關稅風險囤貨,形成假性訂單。

美元走弱與出口優勢
ISM數據不佳導致美元指數逼近三年低點,進一步提升美國商品競爭力,亦激勵全球套利資金流入新興市場。


台灣:台幣升值壓抑股市動能,央行干預代價高

台幣升破30關卡後,央行明確表態干預,強調打擊炒匯行為。此舉雖穩定匯率市場,卻引發外資大幅賣超台股(單日賣超538億)。

台股支撐來源
儘管外資撤出,但本地投信與ETF資金尚可支撐盤勢,反映出台股不再單靠外資驅動,長期投資買盤依然穩定。

避險成本升高
由於市場流動性下降,受險業難以有效避險,避險工具(如NDF)年化成本達10%,導致年初至今已虧損逾1,183億新台幣。


亞洲:台灣領跑擴張、韓國陷入萎縮、日本轉強緩慢

台灣製造業PMI
回升至約51,顯示處於緩步擴張格局,並非高峰式復甦。

韓國製造業PMI
維持低迷(47.7),新訂單創五年最大跌幅,出口年增率遠低於台灣,顯示韓國在AI與晶片相關出口上未同步受益。

日本製造業PMI
5月上升至49.4,創5個月來新高,但仍處於收縮區間,面臨通膨壓力下的政策兩難。


韓國總統大選影響:與美貿易協議前景不明

南韓政局轉變,總統候選人李在明(李泛民)若勝選,恐改變既有對美談判立場。其強調自主、對等,不願接受美方壓力,可能導致關稅談判延後。

美韓經貿風險
現代汽車於美市佔率達11%,若美韓關係趨冷,恐影響其北美銷售與整體市佔。


中國:製造業仍弱但自動化成效顯著

製造業PMI
官方數據回升至49.5,仍在收縮區間,反映關稅壓力影響生產動能。

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第一
2023年中國每萬名工人配備470台工業機器人,已超越德國與日本。顯示雖勞力充沛,中國正快速轉型為高自動化工業體。


歐洲:製造業數據改善,財政補貼扮演關鍵角色

歐元區製造業PMI來到49.4,創下33個月以來新高。德國製造業連續三月產出擴張,新出口訂單為主力動能。

科技創新疲軟
相對於美中歐洲在獨角獸數量、研發支出與創新動能明顯落後。雖有信貸與政策刺激,但整體科技競爭力仍待加強。


結語:投資就是持續對照與修正的過程

節目最後強調,真正有邏輯的投資,不依靠直覺,而是藉由對比歷史、預期、市場情緒,找出具規律性的模式與進場邏輯。市場週期會重複,關鍵在於能否辨識訊號,並調整資產配置。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