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游庭皓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0519觀點整理】2025年5月全球投資氛圍觀察:情緒反彈背後的三大結構風險
隨著美股全面反彈、標普500 指數週漲幅高達 5.3%,市場似乎重新恢復了對未來的信心。然而,如果我們從長線觀察者的角度回望,會發現這波上漲背後,潛藏著三大未解的核心風險,而這些風險才是決定行情是否能「真實續航」的關鍵。

一、情緒轉折:VIX暴跌與散戶買盤回歸
根據歷史數據,VIX 恐慌指數從60下滑至17,為過去六週內下跌超過六成的紀錄,市場避險情緒幾乎瞬間消失。
- 機構投資人因遭遇散戶與企業庫藏股的「雙軋空」,被迫進行回補,轉為多方操作。
- 散戶已連續22週買超美股,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長的買超紀錄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:儘管散戶短期獲利表現不錯,長期來看仍未跑贏大盤(S&P500)。2020年之後,散戶的績效在2021~2024年持續落後,這顯示即使情緒熱絡,也不代表市場趨勢已真正反轉。
二、結構風險(一):景氣擴張已近高原期
從總體景氣週期觀察,無論是美國還是台灣,經濟擴張週期已持續一年以上。台灣的景氣燈號早已轉為黃紅燈,這意味著:
- 成長動能可能放緩
- 市場缺乏「谷底翻揚」所帶來的高爆發力
- 去年的AI行情是建立在谷底翻揚、資金充沛、政策轉鴿的背景下,如今要複製相同條件難度加大
若資金動能未能持續推進,即便AI等成長題材仍具吸引力,也難以重現去年那種大幅飆升的榮景。
三、結構風險(二):地緣政治與政策不確定性飆升
美中貿易戰、日美談判卡關、美歐談判陷入非關稅壁壘爭議,皆透露出全球貿易制度的重構並未結束。
此外,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國內提出的1.5兆美元稅改與支出法案,雖意圖刺激經濟,卻在共和黨內部出現路線分裂:
- 保守派主張快速削減社會補助
- 溫和派擔心選票流失
- 民調顯示,超過60%的美國民眾反對削減聯邦醫療與教育預算
川普儘管具備強大主導力,但政策的不確定性本身就成為金融市場的一大干擾因子。
四、結構風險(三):資產偏好正在轉變
美債評等接連遭下調,反映市場對美國政府赤字擴大的擔憂。即便美債仍為主要避險工具,但全球資金對其偏好已逐步下滑。
- 黃金成為避險首選(年漲幅21.5%)
- 歐亞股市、比特幣等資產表現亮眼
- 長天期美債僅上漲0.2%,顯示資金對利率風險更為敏感
這代表未來資金可能更傾向短期操作與區間交易,而非押注單一方向的長期牛市。
五、台股觀察:資金回流但人氣未歸隊
台灣外資連四週買超,累積買超金額超過1024億台幣;台幣升值幅度也領先亞幣。但令人費解的是,散戶熱度卻未同步回升。
- 台股雖已收復4月跌幅,但半年線、年線仍構成壓力
- 台股成交量與人氣指標未見放大
- Computex效應能否再現去年的AI行情,仍有待觀察
簡言之,技術面回升,基本面與人氣尚未跟進,需持續追蹤。
六、結語:投資最難的從來不是預測市場,而是理解自己
這集節目最後以一段反思作結:
「真正的成熟投資策略,不是依賴事後解釋或情緒反應,而是能夠可重複、可檢驗的操作架構。」
投資不是靠靈感、靠預感,而是要建立系統、紀律與認知的成長。
即便我們無法預測市場會不會漲,也可以知道當它跌時我們該如何應對;即便川普會翻盤政策,我們也能預先配置不受政策影響的資產部位。
市場走勢反映的不是單一事件,而是情緒與結構的交錯。唯有讀懂情緒、看懂周期,才能不被波動所左右,反而在波動中看清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