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股癌EP562觀點整理】AI 軟體浪潮將起?從 NVIDIA 財報到台灣軟體公司的導入觀察

NVIDIA 最新財報揭示 AI 硬體成長步伐已逐步可預測,市場資金正悄悄轉向具備營運槓桿優勢的軟體產業。從矽谷科技巨頭的 AI 變現布局,到台灣中小型軟體公司導入大型語言模型(LLM)實例,本文將帶你拆解軟體股估值重估的核心邏輯,並觀察未來幾季 EPS 成長與 OPEX 控制如何成為軟體企業股價的推進器。

【股癌EP562觀點整理】AI 軟體浪潮將起?從 NVIDIA 財報到台灣軟體公司的導入觀察
Photo by Jeremy Bishop / Unsplash

本集《股癌》聚焦於近期 NVIDIA 財報數據解析、AI 軟體業的潛在 rerating(重估值)潮,以及主持人對於台灣與矽谷產業現況的實地觀察。透過從硬體數據的冷靜分析延伸至軟體產業的投資邏輯,提供投資人在 AI 多頭走勢中的觀察角度。


一、NVIDIA 財報與Blackwell伺服器部署狀況

  • 本季營收約為 44~45 億美元,與市場預期相符。
  • CEO 黃仁勳提到 CSP(雲端服務提供商)每週部署 1000 台 Blackwell 架構的伺服器,但主持人認為此說法可能過於提前,實際進度應會落在 Q4 才出現。
  • 根據通路與產業脈絡觀察,全年 Blackwell GPU 出貨量預估約 25K~27K,低於早期業界預期的 60K。

中國市場因應策略

  • 針對美國禁令,NVIDIA 計劃推出 RTX Pro(B40,使用 GDDR、無 HBM,不需 CoWoS 封裝)來替代 H20。
  • 公司強調從新加坡出貨佔總營收 20%,但 99% 為美系客戶,試圖降低對中國市場的輸出爭議。

二、硬體成長趨緩後,資金將轉向軟體?

主持人指出,硬體數據已逐漸能夠被估算出合理上下限,估值空間受限。因此:

  • 軟體股將成為下一波潛力標的,尤其是持續創高的新高股。
  • 軟體產業的估值變貴有其原因:AI 可望帶來 營運槓桿(operating leverage) 的大幅開啟。
  • 關鍵在於:「營收成長」搭配「OPEX 控制」(營運費用下降),EPS 表現將快速爆發。

三、台灣與矽谷的 AI 導入實況:效率提升為核心

主持人透過拜訪台灣幾間軟體公司與 CSP 大廠,驗證以下觀察:

AI 的降本增效效益已開始顯現:

  • 台灣軟體公司估計:五年內研發成本可減少約 20%,但不代表會立即裁員。
  • 矽谷企業更激進:如 Google、微軟等高競爭區域,Junior 工程師的職位正加速被取代。
  • 所有企業皆積極導入 AI 助手與 LLM(大型語言模型)協助開發流程。

收費模式的變革:

  • SaaS(訂閱制)將與 Token-based(按用量計價)並存。
  • 客戶將依據自身需求選擇「使用越多,付費越多」或「定額計費」方案。

四、產業估值的重估契機:觀察 OPEX、EPS 與 ASP 指標

  • 若 Google、Microsoft 等公司能在下季財報中揭示 AI 訂閱數量或 ASP(平均售價)上升,即可能成為軟體股全面 rerating 的導火線。
  • 目前市場對軟體高估值仍多有質疑,但未來若毛利率不變、固定成本下降,估值將逐步被合理化。

五、長期投資心法:AI 是加速器,而非淘汰者

主持人提醒:

「AI 並不是會取代所有人,而是 使用 AI 的人 會取代不會用 AI 的人。」
  • 現階段軟體業的 AI 導入不是零和競爭,而是市場擴張下的共贏。
  • 重點在於跟上工具進化、提高效率、找到降本增效的利基點。

六、投資視角總結

  • NVIDIA 財報表現健康,預期下兩季 Blackwell GPU 出貨將持續支撐營收。
  • 軟體產業進入重估前夕,投資人可關注 OPEX 下修與 EPS 爆發的公司。
  • 台灣軟體業也正在快速導入 AI,長期看好其轉型潛力。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