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游庭皓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0630觀點整理】美股創高下的市場分歧:AI獨領風騷,台股面臨匯率挑戰
財經專家游庭皓深度解析美股創歷史新高背後的真相。為何AI獨強、市場寬度收斂形成「最討厭的反彈」?面對台幣強升衝擊,台灣中小企業與股市投資人又該如何應對?本文帶您了解全球市場分歧下的投資策略。

一、美股屢創新高,市場寬度卻極度收斂
美國股市近期完成了史上最快的V型反轉,僅用89天就從熊市重返牛市。然而,這波漲勢並非全面性的繁榮。數據顯示,當前標普500指數創下歷史新高時,成分股中僅有22家公司的股價位於歷史高點,此一比例遠低於過去數次牛市的盛況(如2013年有97家),顯示市場寬度(Market Breadth)正在高速收斂。
漲幅幾乎完全集中在以輝達(NVIDIA)為首的AI相關科技巨頭身上。從2022年10月的低點至今,七巨頭(Magnificent Seven)的整體漲幅高達140%,而大盤漲幅約為50%。這解釋了為何投資人若未持有特定AI概念股或追蹤大盤ETF,績效將難以跑贏市場。
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AI概念股價飆升,但其本益比(P/E Ratio)並未回到2024年初的高點,這意味著企業獲利正以驚人的速度追趕股價,顯示此波漲勢不僅是泡沫,也包含了生產力週期提升的實質支撐。
二、川普政策下的全球資產輪動
市場普遍認為,股市上漲與聯準會的降息預期密切相關,但前總統川普的政策無疑是市場波動的核心因素。從關稅議題的拉鋸戰,到中止與加拿大的貿易談判,川普的舉動持續引發市場擔憂。然而,市場似乎已逐漸消化其「雷聲大雨點小」的策略,並預期多數貿易爭端最終能在符合美國利益的前提下達成協議。
一個有趣的現象是,川普的關稅政策反而可能造就了其他市場的繁榮。今年以來,若剔除美國,全球股市的平均漲幅高達15%,遠勝於美股的5%。受惠於美元貶值與資金外溢效應,韓國股市漲幅近40%,德國、墨西哥、巴西、香港股市也都有20%至30%的亮麗表現。這形成了一種「美國不確定性大增,歐亞股市繁榮」的特殊景象。
三、台灣市場的獨特困境:強勢台幣下的「體感溫差」
在全球股市多頭氛圍中,台北股市的表現相對掙扎。儘管以美元計價的台股ETF(EWT)已創下歷史新高,但加權指數本身卻在22,500點附近徘徊。市場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於新台幣的急速升值。
在台美貿易談判進展順利的預期下,大量熱錢湧入,推動台幣兌美元匯率在近期強升13.8%,一度見到「28字頭」,升值幅度冠絕亞洲。這種劇烈的升值對台灣的出口導向型經濟,特別是中小型企業,造成了巨大壓力:
- 利潤侵蝕: 據估算,台幣每升值1%,企業毛利率將下滑0.4%。年初至今超過10%的升幅,已吃掉企業約4%的毛利率。
- 報價困難: 許多廠商陷入「接單即虧損」的窘境,寧可暫緩出貨,也不願承擔匯損風險。
- 競爭力下滑: 相較於匯率相對穩定的日、韓、中等競爭對手,台灣產品的價格優勢盡失。
與此同時,外資在期貨市場布下了超過五萬口的鉅額空單,顯示其操作可能更偏向於匯率套利,而非真心看好台股後市。這種種因素導致台灣市場出現了極端的「體感溫差」:股市指數看似不弱,但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與股市投資信心指數卻雙雙跌至14個月及2年來的新低,散戶普遍感到悲觀。
結論:週期末端的投資省思
當前市場已越來越接近景氣擴張的末期,各類資產齊漲的現象也反映出市場情緒正不斷推高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股價上漲已非單純反映基本面,更多是情緒與資金推動的結果。此時進行的市場操作,交易的成分已大於投資。
正如華倫・巴菲特所言:「最偉大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。」面對充滿矛盾與不確定性的市場,投資人應回歸自身的核心投資思維,建立明確的判斷準則,而不是隨波逐流。畢竟,在不同的解讀視角下,同樣的市場數據可以被看作是「非理性繁榮」,也可以被視為「新常態的開端」。最終,唯有清晰的策略與紀律,才能在變局中安然度過。
名詞解釋補充:
- 市場寬度 (Market Breadth): 衡量上漲股票數量與下跌股票數量的指標。當指數上漲但多數股票下跌時,稱為市場寬度收斂,代表漲勢僅由少數股票支撐,可能是不健康的跡象。
- 軋空行情 (Short Squeeze): 指股價上漲時,迫使先前做空的投資人(預期股價下跌而借券賣出者)必須回補買入股票,這種買盤進一步推高股價,形成惡性循環,也常被稱為「下甩摸」或「獵活炒空花」。
- 外資期貨空單 (Foreign Futures Short Positions): 指外國機構投資人賣出指數期貨合約。大量空單可能代表其對市場前景看淡,或更常見的是,在買入大量現貨股票後,用期貨空單進行避險,同時賺取匯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