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股癌EP565觀點整理】風險、投資與市場心境

探索市場震盪下的投資心境,了解實業投資的艱辛與選擇的智慧。同時,本文將解析蘋果在AI浪潮中的定位,探討其軟硬體整合優勢如何持續引領科技潮流,為讀者提供深度財經觀察與投資啟示。

【股癌EP565觀點整理】風險、投資與市場心境
Photo by Laurenz Heymann / Unsplash

本文整理自《股癌》ep565

投資心路歷程:與風險共舞

近日與友人的餐敘,聊及四月份市場巨幅震盪後的心境,大家普遍的結論是:「能活下來真好」。

這波震盪再次印證,對於積極型投資人而言,市場波動是必然會遇到的。

重要的是,在承擔風險以換取報酬的同時,如何確保自己能持續在市場中生存。

這次經歷讓許多投資人重新審視部位配置與風險控管。在市場極度恐慌、VIX 指數飆升至 40 以上時,理論上是進場的訊號,但實際操作上仍充滿恐懼。

即便深知這是機會,也很難做到「打滿」或「上槓桿」。

這顯示了,隨著年紀增長、家庭責任增加,個人對於風險的承受度可能也會有所改變。

面對市場的波動,重要的是預設防火線與避險方式。歷史經驗告訴我們,過去發生的事情未來可能以更誇張的形式重演,因此風險應對措施必須更加完善。

對於無法輕易「空手」的部位龐大的投資者來說,強化資金流動性、精算槓桿調整,成為度過難關的關鍵。

例如,在流動性極度缺乏時,利用融資買入大型權值股,以提升整體帳戶維持率,成為自救的一種策略。

實業投資的挑戰與反思

除了資本市場,晚餐中也聊到了實業投資。

相比於股票市場的投資,實業經營面臨更多挑戰。特別是在台灣,高昂的房租和地價往往會大幅壓縮實業利潤,讓許多創業者感嘆「替房東打工」。

此外,實業投資的退出機制遠不如股市靈活。

在股市中,看錯標的可以立即出場;但在實業中,想出場可能需要漫長的等待,甚至設備只能賤價出售,導致血本無歸。

更甚者,人際關係的處理、人員管理,對於習慣於「在家看數字」的股票投資者而言,是巨大的心理負擔。

許多從資本市場賺錢的投資者,懷抱著夢想或助人的心態投入實業,卻往往因為「錯信他人」而踩到雷。

由於資金量體大,有時反而會輕忽對實業合作夥伴的審核與監督,導致資金被挪用或生意失敗。這讓人們意識到,在追求多元投資的同時,也需謹慎選擇並加強對實業的管控。

經過一番探索,許多人回歸到一個共識:投資應選擇讓自己「開心」的東西。即使存在被騙或失敗的風險,只要投入的是自己真正熱愛且引以為傲的領域,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,內心也仍能感到充實。

蘋果的AI戰略:遲到但非缺席


接下來我們聊到科技巨頭蘋果的AI戰略。近期 WWDC 大會的表現,正如市場普遍預期,缺乏驚喜。主要原因在於市場對蘋果 AI 的預期過高,而蘋果自己吹噓的「Apple Intelligence」並未達到預期。

然而,身為一個長期蘋果用戶,我認為這次更新中,Liquid Glass 的使用者介面更新值得讚賞。這展現了蘋果在使用者體驗和硬體設計上的持續創新,讓手機效能爆炸的時代能有更多元的應用。

至於 AI 方面,雖然蘋果目前相對落後,但其在 AI 領域的投入已被觀察到。

他們正將筆電晶片應用於伺服器,並有跡象顯示其伺服器單價高於同業,這可能源於蘋果對細節和品質的極致追求,但也間接導致其 AI 發展速度較慢。

蘋果是否會因此在 AI 時代失去領先地位?我認為這可能性較低。蘋果的優勢在於其軟硬體整合能力和強大的生態系統。

即使原生 AI 表現不佳,用戶仍可透過 APP 使用 Google 的 Gemini 或 OpenAI 的 ChatGPT 等服務。除非 Google Pixel 或 Samsung Galaxy AI 等競爭對手能在硬體與 AI 整合上實現「殺手級應用」,並大幅搶佔 iPhone 的市佔率,否則蘋果的護城河依然穩固。

蘋果對於隱私的堅持和設計的高要求,或許是其 AI 發展步調較慢的原因。

他們寧願等到技術成熟、產品完美,才敢端出市場,這也解釋了為何其「Apple Intelligence」一再延遲。然而,只要其核心的硬體製造、軟體設計和使用者體驗保持領先,蘋果仍能透過授權與合作,持續在 AI 浪潮中獲利。

在投資角度來看,儘管蘋果在 AI 方面有所落後,但其目前的估值並非過高。這意味著,即使短期內其 AI 表現不如預期,但長期而言,只要其軟硬整合的優勢持續,並能在未來推出更具競爭力的 AI 功能,其投資價值仍舊存在。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