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股癌EP561觀點整理】從震盪反彈到策略調整:投資人在「恐懼與修正」之間的選擇
本篇整理自《股癌》Podcast,回顧4月台股大跌與5月強彈後的市場動態,探討融資行為、輝達財報觀察、中小型股壓力與台幣升值對投資策略的影響。適合中長期投資者與主動操作者閱讀。
本集《股癌》,深入回顧了台股與美股近期的市場反彈,並從個人持倉與觀察出發,延伸探討散戶情緒、融資行為、大股東出貨、中小型股壓力與匯率變化對投資策略的實質影響。本文將擷取其中的財經分析,梳理核心觀點,供長期投資者與主動操作者參考。
一、台股歷經崩跌後快速反彈,風險意識回歸
台股在 4 月份曾面臨一場歷史級的重挫,多檔中小型股連續跌停,引發市場普遍恐慌。以台積電為例,當時本益比一度下探至僅十幾倍,投資人對估值產生明顯懷疑。然而進入 5 月後,指數已反彈回到 2 萬點以上,許多個股出現超跌反彈。
「現在市場回來了,但你要注意,風險與報酬已經反轉。」
謝孟宮認為,現階段的股價已經修復過快,許多個股(尤其是 AI、半導體概念股)已非便宜,投資人應該調整自己的風險意識。
二、融資未回升,反映市場信心仍低迷
儘管指數走強,但從融資餘額觀察,尚未明顯回升,顯示一般散戶仍處於觀望或「被掃出場」後未回補的階段。這可能意味著前波下殺中,有不少槓桿使用者被迫停損,導致當前反彈主要是由法人與公司派主導。
「這波是董娘在嘎空,很多庫藏股、公司派自己買,才把市場撐起來。」
此種現象反映出市場仍脆弱,一旦再有風吹草動,缺乏散戶支撐可能導致回落。
三、財報公布前的預期修正:輝達與AI鏈的觀察
不少資金正在觀望輝達(NVIDIA)最新一季財報。雖然市場預估其營收可達 434–447 億美元之間,但因中國禁令與部分客戶延遲部署,投資人開始擔憂是否「爆雷」。謝孟宮則判斷:
- 本季數字或許平穩
- 真正爆發應來自下季、下下季,Grace 與 Blackwell 架構已開始量產
- 整體 AI 鏈供應逐漸順暢,供應鏈數據將逐步改善
因此,他建議投資人不需過度閃避這份財報,除非槓桿部位過高。
四、中小型股:基本面與籌碼面的雙重挑戰
謝孟宮也自述了個人持股在台股的困境——特定中小型股雖然開出不錯的營收與獲利成績,但因大股東不斷出貨,使得股價連連破底。這反映了中小股除了看財報,更應審慎追蹤:
- 董監持股異動
- 是否辭任董事或轉任競品
- 是否籌碼集中、流動性不足導致難以脫身
「當你知道人家在出貨,但你走不了,那真的超痛苦。」
這一經驗提醒投資者,中小型股雖有成長潛力,但流動性風險與大股東行為也是不可忽視的系統性風險。
五、策略思維轉向:現金比率與彈性配置
面對高基期與不穩的籌碼結構,謝孟宮分享個人現階段策略為「保留流動性」,並預設未來若有再次修正、能快速補位。他預計將持股調整至八成上下,並視市場情況進一步增減,保有應對空間。
同時,他也提出以下反思與建議:
- 若出現回檔,一定要設定「什麼事件、什麼價格」才會進場
- 避免無策略的追高與一次補滿,應以區間、資金管理為基礎
- 若過去的止損與持倉策略不夠好,應在經歷4月後重新檢討調整
六、匯率與台幣觀察:升值的出口壓力將反映到財報
近期台幣升值壓力再起,已逐步逼近「先人之路」前低點,可能跌破29元大關。這對出口導向企業如科技業、航空業將產生實質匯損壓力。建議投資人密切關注各企業財報中匯率敏感度的揭露(如匯率變動1%對EPS影響)。
小結:行情已過「恐慌低點」,進入高敏感區間
總結來看,目前市場氛圍處於「反彈後的警戒期」:
- 4月的低點已過,許多標的反彈超過20%
- 但投資人信心未全面恢復,融資尚未回補
- 若再有利空或政策干預,容易造成修正
建議長期投資人以現金彈性與基本面為核心,避免過度追價與短線情緒波動,並持續觀察輝達財報、匯率走勢與中小股籌碼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