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游庭皓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0702觀點整理】美股財經速解讀:川普大而美法案、關稅博弈與科技通縮效應

分析川普「大而美法案」對貧富差距影響,解析美日歐盟關稅談判與製造業PMI數據。深入探討美國勞動力市場、H1B簽證緊縮及聯準會政策博弈,並分析台灣經濟M型化與房市現況。

【游庭皓早晨財經速解讀20250702觀點整理】美股財經速解讀:川普大而美法案、關稅博弈與科技通縮效應
Photo by Mathew Schwartz / Unsplash

引言:成功投資的相似性與單一錯誤的致命性

在變幻莫測的投資市場中,成功的長期投資者往往遵循相似的原則:長期持有、保持耐心、分散風險,且缺一不可。

反觀虧損的案例,則往往是由於單一環節的失誤,如買在高點、忽視基本面、資金管理不善或情緒化交易等,足以導致資產的巨大損失。

這提醒我們,投資並非投機,更非賭博,而是需要宏觀思維與多因子兼顧的策略,才能實現長期的資產累積。

國際關稅與貿易戰:川普政策的影響與各國博弈

近期國際財經焦點之一,是美國在貿易政策上的推進。美國參議院驚險通過了前總統川普的「大而美法案」,該法案主軸為稅收減免產業扶持,預計將在未來一兩週內於眾議院通過。

這項政策的實施,將導致美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,最富有的1%家庭財富顯著增長,而中低收入戶則可能面臨社會福利縮減的衝擊。

關稅明朗化與各國談判進度

在7月9日的關稅最後期限逼近之際,各國正積極與美國展開談判。

美日之間因稻米進口問題(日本稻米自給率高達99%)陷入僵局,川普甚至暗示可能提高對日關稅。

反觀歐盟,則表現出相對積極的態度,願意接受10%的通用關稅作為新貿易架構的基礎,並爭取藥品、酒類、半導體、商用飛機等關鍵產業的豁免,甚至要求美國重新考慮汽車和鋼鋁產業的供給配額與豁免機制。

這場關稅博弈的本質在於,各國政府在民意壓力下,尋求對自身最有利的稅率位置,而非全然拒絕關稅。

這使得美國在關稅政策上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,透過讓步換取其他國家對特定產業的配合,最終達到「漁翁得利」的效果。


美國製造業PMI與耐久財訂單表現

儘管全球貿易政策充滿不確定性,美國6月份的製造業PMI(採購經理人指數)卻出現強勁反彈,標普製造業PMI從52上升至52.9,創下三年多來最強表現。

ISM製造業指數也升至49,顯示經理人對未來幾個月的採購意願提升,市場樂觀情緒有所回升。

此外,受惠於波音公司的巨額商用客機訂單(尤其是卡達航空),美國5月份耐久財訂單大幅增長16.4%,其中運輸設備訂單增長48%,商用飛機更是驚人地增長了230%。這顯示美國經濟數據的亮麗表現,部分得益於地緣政治推動下的「政治紅利」,而非完全由國內消費帶動。
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儘管美國PMI上揚,但台灣、日本、韓國等地的PMI卻開始下滑,顯示關稅壓力可能已提前轉嫁,全球產業供應鏈正經歷結構性變化。

美國勞動力市場與科技移民政策


勞動力緊縮與非法移民管控

美國勞動力市場持續緊縮。儘管在高利率環境下,職位空缺數不降反升,在4月至5月期間,職位空缺數意外增加了19.1萬個,達到740萬。

這與川普政府對非法移民的嚴格管控政策有直接關係,包括要求商用駕駛執照持有人必須會講英文,並嚴格審查針對非法移民司機的發放行為。此舉導致大量非法移民司機選擇躲藏或停止工作,進一步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緊張。


H1B工作簽證緊縮與科技產業影響

除了非法移民,川普政府也針對H1B工作簽證進行了嚴格審查。H1B簽證旨在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,但近年來,許多非科技業公司,如金融或電信業,卻透過中介公司大量低薪聘用外籍勞工,並透過重複註冊策略獲取簽證配額,違背了H1B的初衷。

為此,美國政府大幅緊縮H1B簽證的發放,導致許多科技業人才面臨簽證難度提高的挑戰。

儘管AI技術的發展在某些領域取代了部分軟體工程師,但美國整體並未出現大規模裁員,尤其底層勞動力的稀缺現象仍然顯著。

這些政策變化導致薪資通膨壓力持續,可能使聯準會的降息預期充滿變數。

聯準會政策走向與市場博弈

當前聯準會的理事成員普遍偏向鷹派。然而,川普政府可能透過提名鴿派人士擔任聯準會主席,來影響市場的降息預期。

此舉旨在透過前瞻性指引(Forward Guidance),在不實際降息的情況下,利用市場預期來抑制長期公債殖利率的上升,這也反映了白宮與聯準會之間持續的政策博弈。

從長期來看,科技的疊代進步具有通縮效應。儘管新科技產品價格可能較高,但其功能性顯著提升,且隨著時間推移,舊有科技產品價格會大幅下降。

這意味著科技進步能夠幫助抑制通膨,為美國的關稅政策爭取了更多緩衝時間。


台灣經濟概況:產業M型化與房市現況

回顧台灣股市,雖然加權指數持續衝高,但6月份中經院公布的PMI卻跌至49.6,顯示台灣經濟也呈現產業M型化的現象。

電子、光學、電力機械等產業PMI仍在50%以上,但六大產業中有四大產業正在收縮,預示著整體經濟可能面臨下半年的新挑戰。

台灣出口值持續創高,但內需市場,包括ETF的量能和房地產市場,都略顯縮減。6月份建物移轉棟數持續年減2至3成。

儘管市場傳出大型建商如寶佳可能鬆動價格,但目前尚未有確切消息。從過去經驗來看,大型建商傾向於支撐房價,因為錯過一年的榮景可能意味著錯過三到四年的AI產業紅利。

台灣七大都會區近五年房價漲幅驚人,尤其新竹縣市漲幅最大,這使得年輕人的購屋自備款壓力持續增加。


結語:下半年挑戰與長期觀察重點

總體而言,當前全球股市的高位運行,反映了市場在多重因素交織下的樂觀情緒。

然而,下半年仍需關注的挑戰包括:各國PMI數據的差異反映的產業結構變化、美國勞動力市場的持續緊縮可能帶來的薪資通膨壓力,以及聯準會政策與政府財政刺激之間的博弈。

這些宏觀訊息,雖然短期內不影響股市的衝高,但其副作用可能在下半年逐步呈現。

投資者應將視角放廣,以更長期的庫存循環週期來判斷,並持續關注這些經濟指標的演變,以應對未來的市場變化。

Read more